黃河浩蕩,奔騰數(shù)千里,串聯(lián)起這兩個“河南”。她們雖共飲黃河水,性格卻迥然相異,7月時尤為明顯:每年7月,當河南省夏深似海、酷熱難耐時,河南縣才剛剛進入草長鶯飛、姹紫嫣紅的晚春時候;農(nóng)業(yè)大省河南已經(jīng)忙完麥收,開始享受收獲的喜悅,而畜牧業(yè)大縣河南則牧馬高歌,進入一年最好的放牧時節(jié)……
熱鬧的那達慕大會
高原上的新傳奇
河南縣是青海唯一的蒙古族自治縣,也是中國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與歷史悠久的青海省會西寧相比,河南縣還是個“少年”——1954年才成立。河南縣雖然成立較晚,但在元代之前,這里就得到了開發(fā),于是“年紀輕輕”的河南縣一亮相就控住了場子:
首先,河南縣位于川、青、甘三省接合部。往東,越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碌曲兩縣,可長驅(qū)直入黃土高原;往南,經(jīng)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可達西南地區(qū);往西,是青藏高原腹地,往北,是青海省會西寧市,是名副其實的“青海省南大門”。
其次,河南縣的“顏值”非常高。黃河上游彎彎曲曲,藏族群眾為它們分別取了不同的名字,是為“九曲”。九曲十八彎的黃河,流出青海省之后,又從瑪曲縣西折而上,將“首曲之秀”獻給了河南縣——河南縣正因處于其第一右旋之南而得名。
不僅如此,在河南縣寧木特鄉(xiāng),黃河還在這里留下了一段長約70千米的大峽谷。谷地黃河湍流,崖岸松柏茂密,無數(shù)天然巖洞藏在松柏之間,隱秘絕險。
而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勢,則使得這座處于青藏高原東北緣小縣城的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1317米。河南縣境內(nèi)山巒陡峭、地形復雜,高山、灘地、丘陵、谷地等地貌兼?zhèn)?,從空中俯瞰,頗有高原雄風。
而在河南縣塞爾隆鄉(xiāng)境內(nèi)海拔4483米的李恰如山中,108眼清泉溢而成溪、溪匯成河、河跌成瀑,當它們從虎頭、獅頭、熊頭三峰鼎力的峽谷奔涌而出,便形成黃河右岸的第一大支流——洮河。
洮河如掙脫金鎖的長龍,與澤曲河、尕瑪日河等大大小小近100條河流,在河南縣日夜奔流,切割出縱橫交錯、不計其數(shù)的溝壑,又在密集的溝壑間以無限柔情,孕育了9847平方千米的天然草場。正是這些草場,為河南縣迎來了一個以放牧為生的族群。
寧木特鄉(xiāng)的黃河大峽谷
遠道而來的蒙古族
這個族群,便是來自北邊內(nèi)蒙古高原上的蒙古族。
700多年前,他們停下了隨忽必烈南征的腳步,在這千里草原上支起蒙古包,升起裊裊炊煙,將河南縣變成了牧人的家園,也為這片平均海拔在3600米以上的高原之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1642年,固始汗推翻藏巴汗王國,建立了和碩特汗國,青海地區(qū)成為其部眾的駐牧地。和碩特部,這群成吉思汗的子孫,被遣往水草豐美的河南之地駐牧,成為今日河南縣蒙古族的先祖之一。
10年之后,原本放牧河曲之地的土默火落赤部遷入河南地區(qū),并歸順和碩特部,與1636年隨固始汗徙牧青海并遷入河南地區(qū)的土爾扈特部,一起生活在這片夏無酷暑、冬無奇寒的高原上。
從海拔1000多米的內(nèi)蒙古高原,來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環(huán)境的變化是巨大的。清后期時,遷居此地的蒙古族人口大量流失,勢力大不如前。為了繼續(xù)留在這片土地上,他們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了周圍的藏族部落。
說藏語、著藏袍,沒有馬頭琴,他們也跟著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保持藏族人的生活習慣——除了保留著蒙古族容貌和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盛會那達慕大會,他們與當?shù)氐牟刈迦罕妿缀鯖]有區(qū)別。
每年七八月間,舉行那達慕大會時,河南縣隨處可見騎著高頭大馬的蒙古族人——河南縣有4萬人,蒙古族占93%。他們所騎的馬,正是與伊犁馬、三河馬并稱“中國三大名馬”的河曲馬。
當初,這群蒙古族人的祖先,曾隨成吉思汗踏足半個世界,當他們進入河南地區(qū)時,也將各地的優(yōu)良馬種帶入河南,與當?shù)氐鸟R雜交,培育出融藏馬、蒙古馬、青海驄血統(tǒng)于一身的河曲馬。這種馬體大協(xié)調(diào)、骨量充實,看起來神俊悍威,騎起來性情溫順,可以完美適應高海拔環(huán)境,在當?shù)厝说纳钪邪缪葜匾慕巧?011年不丹國王旺楚克的婚禮上,國王的坐騎就是特地從中國空運過去的河曲馬。
與河曲馬一起像星星一樣散落在草原上的,是體格高、耐高寒的歐拉羊。它們喝的是高原上的礦泉水,吃的是有機無污染的青草,肉質(zhì)格外細嫩,那達慕大會上的蒙古包子餡、手抓羊肉,就是用歐拉羊肉制作而成的。馬、羊、牦牛,以及162種野生動物,將這片純凈的草原變?yōu)?ldquo;動物的天堂”。
河南縣蒙古族群眾心中的圣地,是吉岡山下那片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湖。這個湖被他們尊稱為“拉毛蘭木措”,意為“仙女湖”,是他們尊崇的圣湖。湖旁的仙女洞,深約1500米,號稱“青海第一洞”,也是他們的祈福之地。
走出草原的河南
1958年,河南縣修建了第一條公路——平河公路同仁至河南段,全長137千米。這條路,連通了河南與青海省會西寧市。1962年,又修建了接通碌曲縣的公路,通過這條公路,溝通甘肅省蘭州等地。這條道路現(xiàn)在已成為213國道的一部分。
這些公路,是河南人走出高原的路,也是外地進入河南的路,它們雖然數(shù)量少,卻也足以讓河南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些路修通之前,河南只有馱道,馬是當?shù)厝说慕煌üぞ撸笈J钱數(shù)厝说倪\輸工具,普通老百姓因此很少走出過河南地區(qū)。
如今,周圍省市的人,通過這些路進入河南,為河南帶來不同的文化、飲食和風俗。
內(nèi)蒙古高原上的蒙古族人,不遠千里而來,將地道的蒙古族文化,帶給陌生了它們許久的同胞。他們教當?shù)孛晒抛迕烧Z、蒙文,孩童們朗朗的讀書聲,在每個清晨響起。大街上的服裝店,出現(xiàn)了久違的蒙古族服飾,當?shù)孛晒抛迦擞执┢鹆吮久褡宸?hellip;…
近些年,隨著河南縣的知名度逐漸擴大和旅游業(yè)的興起,川渝地區(qū)的商販,也就近來到這里,為這里帶來重辣重麻的川菜,帶來了不一樣的味道。
這片沉寂的土地,變得越來越熱鬧。從小在河南縣長大的蒙古族歌手斗格才讓為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了《美麗的河南草原》,當這首帶有鮮明蒙古族長調(diào)特點的歌被一次次唱響時,河南也乘著歌聲,走出草原,走進更多人的向往中…… (來源:地道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