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人妻精品视频_日韩欧美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_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成人免费av片在线

海東日報首頁

滿坪:康格達山下“花兒”紅

2023-01-03 10:44:53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文/楊琪昌 圖/龍家良

滿坪鎮(zhèn)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西南部,距離縣城所在地62公里。滿坪鎮(zhèn)四面環(huán)山,中間一條山谷,向東延伸至前河鄉(xiāng),康格達雪山融化的水,匯集一起向東流去。滿坪鎮(zhèn)平均海拔2444米,東與馬營鎮(zhèn)和前河鄉(xiāng)接壤,西連南大山,南與甘溝鄉(xiāng)為鄰,北與古鄯鎮(zhèn)相接,川官公路穿境而過,交通條件相對便利。據《民和縣地名志》載:滿坪鎮(zhèn)曾命名太和鄉(xiāng),境內地勢西北向東南傾斜,方言稱“漫坪”,轉音為“滿坪”。

這里川官公路穿越而過,川大高速公路設有進出口,交通便利,貿易交流方便,經濟發(fā)展較快。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多姿多彩。據史料記載,早在北魏時期,滿坪鎮(zhèn)系左南縣所在地,足見其地理位置、人文環(huán)境的重要性。自古以來,這里便里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融處,也是土族、回族、漢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區(qū)域,因而形成了與眾不同的多元文化特色和獨特的民族風情。這里不僅有久負盛名的本康灘花兒會,還建有全省著名的旅游景區(qū)——永錄民俗博物館,加之山莊村的秧歌隊,豐富了當地農民的文化生活,再現了村子古老的農耕文化氛圍。滿坪集場是鎮(zhèn)政府所在地,自古以來每逢農歷二、五、八日為集日,農貿市場交易頻繁。

滿坪古鎮(zhèn)與“左南縣”

關于滿坪鎮(zhèn),《民和縣志》沒有過多的史料記載。著名史學專家李文實在《民和訪古錄》一文記載:“滿坪在古鄯之南,居美都溝東去永靖、南下官亭的要沖。古代自長安西來,如不取道黃河南經今同仁、貴德、貴南渡河,則凡從鳳林、臨津渡河的均于此交會北往古鄯。由于它所居的這個地理位置,我以為即是古左南縣的故址。”

滿坪是今名,就其地處溝口迤北漫坡上而言,滿當為“漫”的異寫,現在的村莊中心,正在漫坡上,而古城址在溝口當東、南兩條路線的交會處。這里雖已辟為農田,但當地仍稱作集場,并隱約有遺跡,稱作衙門前、衙門后。此所謂集場、衙門,當系指明清間城坊建置而言,到清末則逐步毀棄淪為農田,而其東面山頂上尚有營堡殘跡,據老人謂清末尚于此有駐軍云,此其一。在古城故址西北方有一座古寺叫瑞曇寺,我去寺中看了一下,系新修復的。其中,據城隍舊匾記載,唐玄宗時左南知縣陳程,并謂滿坪即西晉時左南縣所在。按中國民間故俗,凡有功德于民者則祀之,陳程僅一知縣,古籍自無可查,而既為本地城隍,則當地故老相傳,實為口碑,可資依據。

同時,前面已提到,西晉時晉興郡下設左南縣,則是取義于允吾之漢譯名左川,左南者左川之南也。今滿坪地居隆治溝之南,而舊匾記載與故老相傳,又均與此吻合,這均可為我說法的佐證。”李文實先生是考證滿坪的第一人,他留下了滿坪建左南縣治的文獻,足以看出滿坪鎮(zhèn)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滿坪秧歌“莊稼人”

在距離鎮(zhèn)政府三公里的山莊村,春節(jié)期間,從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村民都會自發(fā)上演十幾場“秧歌”,其中有一出叫作“莊稼人”,劇中演繹農耕生活,表現莊稼人的勞苦精神,劇情幽默風趣,滑稽可笑,別有一番風味,被民和縣文化館成功推薦為青海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性項目。

《滿坪秧歌“莊稼人”》劇目獨特,分布區(qū)域很廣,其劇目與古鄯鎮(zhèn)山莊村農歷八月十五演出的社火劇情基本一致。早在西漢時期,遷居于滿坪地區(qū)的先民,將先進的農耕技藝帶到這里,將原有傳統(tǒng)的游牧文化,逐漸過渡為農耕文化,期間的認識和變遷,充滿著先民的智慧。據說,大莊村的秧歌“莊稼人”,自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先民們以回避和禳解一年來的一切災難是非,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百業(yè)興旺、國家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愿望為主體,用歌舞劇為主,教育后代,熱愛農業(yè),熱愛耕種,具有較高的教化育人的遺存價值,故先民們一直是按傳統(tǒng)跳法代代相傳,沒有任何改變和摻雜,這是漢羌民族遺留的古文化的活化石,對研究古代歌舞劇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據村里的老人講,滿坪大莊村的秧歌,正式演出是農歷正月初八,村子的演出隊在“年頭”(秧歌隊隊長)家里集中裝扮整齊,整隊出發(fā)到廟里燒香祈福,有太傅和大中郎演出,回到演出場開始跳小場,分上下兩個半場進行,上半場跳單四門、雙四門陣、金龍纏玉柱、珍珠倒卷簾、蛇串七竅、九曲黃河陣,唱秧歌等,下半場跳單挑、雙捧、卷蓮花等,是一部非常完整的古代歌舞劇。

從農歷正月初八開始,山莊村秧歌隊就出動了,“莊稼人”以特有的表演形式進行表演,其劇目的整個演藝過程以“莊稼”為主題,從種田、拔草、收割、犁地等過程,教育子女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種好莊稼。

《滿坪秧歌“莊稼人”》歌舞劇表現其秧歌有如下特征:首先,古代民間舞蹈與演唱音樂并存,鼓器樂與民間舞蹈完美結合,有效地融入了漢族民間社火演唱藝術,展示了古代羌族、漢族文化、音樂的魅力,從中探究河湟地區(qū)歌舞劇的淵源與歷史;其次,河湟地區(qū)農業(yè)發(fā)展史的表現形式,從這個舞蹈中看到,它與三川地區(qū)土族人民表演的“莊稼其”類似,這個充滿農耕文化的歌舞劇題材以歌詞、念白、舞蹈、用具,都是以一年四季莊稼人以農業(yè)生產為主,真實表現了莊稼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再次,劇目通過音詩畫舞等,給現代農民奉獻了一份藝術大餐,也為青海民間文藝專家們提供了研究歌舞劇的好題材;最后,劇目充滿了鄉(xiāng)趣鄉(xiāng)愁,通過教育自己的兒子好好務農,傳授農業(yè)種植技術,展示農業(yè)在當時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時警示當今社會,放棄農業(yè)生產,撂荒土地的現象,具有一定的教化育人的效果;反映古代先輩們善良、誠實、友愛親情的美好品格,展現古代農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細膩生動的情感智慧,是河湟人們的民間習俗的表現形式,是民間歌舞的活化石。

民和縣文化館呂曉明從事非遺保護十多年,他說:由于秧歌“莊稼人”是民間社火中的一個表演節(jié)目,是屬地方宗教和民俗文化活動范疇,每年群眾自發(fā)組織此項活動。它要隨著廟會的開展而開展,進行間歇式的表演,無法連續(xù)演出。近年來,受現代歌舞及市場經濟的沖擊,人們參與傳統(tǒng)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目前藝術傳承面臨失傳的邊緣,這項即將湮沒的民間藝術瑰寶,有待于加強保護搶救。

永錄民俗博物館

永錄民俗博物館位于民和縣滿坪大莊村,是我省一家展示地方民間文化、人生禮儀、生辰壽誕、歲時節(jié)令、衣食住行、飲食起居、婚葬嫁娶、供神祭祖、陶瓷器皿、生產生活、旅游競技等綜合性的博物館??偼顿Y4.5億元,2016年4月建成,展品種類之多、工藝之精湛、藝術文化價值之高,在省內民辦博物館中首屈一指,被譽為“青海省規(guī)模最大民間博物館”。

博物館創(chuàng)始人白永錄出生于滿坪鎮(zhèn)大莊村。從14歲開始背井離鄉(xiāng),闖蕩世界。改革開放的政策環(huán)境和市場機遇,讓昔日勢單力薄的少年靠著不甘人后的一股闖勁,逐漸成長為一名成功的企業(yè)家。二十世紀80年代,他開始走上了收藏之路。那些積淀著深厚文化內涵的文物、藏品,不但讓他的人生軌跡從商海里跨越到了文化的疆界里,更讓他一步一步拓展出原本意想不到的天地。2010年5月,白永錄回到家鄉(xiāng),創(chuàng)建了青海永錄文化傳播集團有限公司。

民和永錄民俗博物館的整個建筑群由壇城、四合院、鄉(xiāng)村民俗博物館、廣場四部分組成,目前已建成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館、烏木藝術精品館、金絲楠木藝術精品館、中式家具文化精品館和一座華貴莊重的千佛殿。博物館目前收藏紅木家具2000余件,景泰藍、瓷器、玉器、青銅器1000余件,百姓生產生活用具2000余件,烏木原木及作品1000余件,其建筑大多為俄羅斯松木結構,在體現明、清古建筑的同時融合藏式建筑風格,既有古色古香之味,又有少數民族風情之美。做工精巧,木刻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大有巧奪天工之妙。這些收藏品及其仿古建筑反映出與祖國各地文化交融的浩瀚歷史,對青海省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項目研究提供實物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對民和縣乃至全省旅游文化產業(yè)的有力補充和提升。

在這里最具特色,最接地氣的是民俗文化展館,其主體建筑是中式四合院。包括民俗生活館、民俗服飾館、民俗家具館、民俗生產工具館等。內設農忙廣場、榨油坊、水磨面坊、酩餾酒坊等傳統(tǒng)農耕文化記憶,展示了河湟地區(qū)各民族民居文化的核心內容。從當地居民的生活起居為開端,延展至農耕生產、手工技藝、作坊加工、商賈貿易、節(jié)慶禮俗、民間信仰和民間藝術等類別,每個展館、每件展品都栩栩如生地還原了豐富多彩的黃河文化。

白云生處康格達

滿坪鎮(zhèn)向西北十公里處,便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小積石山,臨近大莊村約5公里處有座大山,山根草灘名曰本康灘,綠樹郁郁蔥蔥,野花齊放,百鳥齊鳴;整個山體名為康格達山,高高聳立,氣勢磅礴,常年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云霧繚繞。每逢正月初一、五月端午、六月初八、九月九等吉日,滿坪鎮(zhèn)、甘溝鄉(xiāng)等地的人們自發(fā)而來朝拜康格達山。

關于康格達山,《民和縣志》記載:“本康山、亦名康格達山,位于滿坪鄉(xiāng)西北一帶,海拔3100米,有小路可達山巔。山巔有一天然石缸,天欲雨,則缸內水涌外流。”“康格達”一詞為藏語,是雪山之王的意思。

夏日站在河谷處,仰望康格達山,更富有一番情趣,碧藍的天空與郁郁蔥蔥的南山相連,茫茫蒼蒼,一條潔白的飄帶揮舞在南山之巔,像一片祥云飛向藍天。相傳,每年六月初八,滿坪地區(qū)的人民有個習俗朝山會。因此,在這一天來朝山的百姓身穿盛裝,趕著馬車,帶上美酒佳肴,帳篷灶具從四面八方云集此山,期盼幸福生活的愿望,百姓在祭山的同時進行一些其他的娛樂活動,如賽馬賽歌、跳鍋莊舞等,其場面異常熱鬧,吸引了一些商人、群眾帶上一些牧民需要的產品,牧民也借此機會出售自己的產品,或采購自己所需的日用品,不僅帶有節(jié)日的娛樂性質,還具有市場的功能。 如今,康格達神山已成為永錄康格達景區(qū),是一處避暑消夏的旅游勝地。

本康灘的花兒會

每逢六月,康格達山下的清泉村,是一片世外桃源般的開闊地。碧綠的麥田阡陌縱橫,古樸的村舍在濃蔭遮掩中時隱時現,形成一片寧靜、祥和的田園佳境。就這樣,再往前走數里,聞名遐邇的百年古剎——本康灘寺就矗立在眼前了。那著名的本康灘花兒會址就在它身下山莊村的河谷里。

放眼神山腳下,這里的林區(qū)滿山松柏,碧翠入滴;這里的河谷翠綠一片,花滿大地;這里的滿山遍地農田相間,綠浪滾滾。有道是,景因人而生,一座寺院撐起了一方風景;情因景而發(fā),一方風景激活了一種文化?;▋簳愤x在這里再合適不過了。早在五百年前,滿坪“六月初八花兒會”在這里自發(fā)舉行。

據當地老人講,每年農歷六月初八本康灘花兒會的歷史與當地人們農歷初八朝山會有關聯(lián)。相傳本康灘寺初建于明洪武年間,為本縣龍合寺屬寺。每年農歷六月初八都要舉行大型的朝山活動,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都來朝拜神山。

這天早晨,在并不寬暢的鄉(xiāng)村道路上,四里八鄉(xiāng)的漢族、土族、藏族群眾開著小汽車、摩托車熙熙攘攘,向本康灘“花兒”會場趕來。群眾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排著隊般地行走在道路兩旁,像是歡迎那些路中間的車隊似的。有的群眾撐著傘,結伴而行;有的手拿小音響,盡情地享受著音響里的“花兒”……此時,傳統(tǒng)的朝山活動演繹成了富有文化情趣的花兒會。

這里唱“花兒”的形式沒有互助擂臺花兒會那么有規(guī)則,一般都是“親會親,友會友”。高亢嘹亮、委婉跌宕的花兒聲,和著嗩吶、二胡、笛子的旋律悠揚起伏。

花兒會成為本康灘人民的狂歡節(jié)。辛勤勞作后的人們在固定的日子里歡聚在一起,放開歌喉,不拘小節(jié)地以歌會友,青年男女們更是在此時以歌傳真情。一時間,漫山遍野,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震撼山川,晝夜不息,歌聲、掌聲、笑聲、喝彩聲匯成了歡樂的海洋。

時至中午,人們還不斷涌來,道路為之擁塞,交警在那里疏導著、維持著,忙得不可開交。從河谷到田野,密密麻麻,水泄不通。歌手們設據點,各自拉開賽花兒的陣勢,“開靶”的多是女藝人,她們精神抖擻,向應戰(zhàn)者發(fā)出扣人心弦的歌聲。

一經交鋒便不再泛泛地唱了,而是有系統(tǒng)性地唱“有根本性的少年”,有板有眼有根有據,一問一答從頭到尾,依次獻唱,爭奪魁首。待到“深夜千帳燈火時”,歌手重聚邀朋請友,再次進行“花兒”的長夜賽。

男女對唱“花兒”是花兒會上的奇特風景?;▋簳?,男女成群,席地而坐,互相對唱,好不熱鬧。

本康灘“花兒”屬河湟體系。它的特點是曲調豐富,以抒情見長,文辭優(yōu)美、樸實、生動、形象,結構嚴謹。行段分為四句、六句兩種。演唱也比較自由,并且以獨唱為主,也有對唱和聯(lián)唱。其曲調悠揚、高亢、奔放。其中的曲譜(民間稱為“令兒”)有百種之多,廣為流傳的也不下四十余種。比如“白牡丹令”“河州令”“尕馬令”“腳戶令”“大眼睛令”“倉啷啷令”“尕阿姐令”“水紅花令”“撒拉令”“保安令”“憨肉肉令”“直令”“三閃令”“馬營令”等,在河湟地區(qū)家喻戶曉。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