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孩子” 這些孩子表現(xiàn)為食量大、易積食,小便黃,大便干,性子急,怕熱,睡覺愛把手腳放在外面或踢被子,喜歡光腳,晨起有口氣,容易出現(xiàn)咽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牙齦炎、中耳炎等頭面部的炎癥或癤腫,就是常說的“食積”“食火”表現(xiàn)。
“冰孩子” 這些孩子怕冷,臉色偏白或黃,欠光澤,一吃涼的東西或瓜果類,容易引起肚子不舒服甚至腹瀉,屬于脾胃虛寒的表現(xiàn)。
胖孩子 有些胖一點的孩子,喜歡吃肉食、面食,肌肉松軟,多汗易感,體力不佳,嗓子容易有痰,大便黏或不成形,舌苔白厚,屬于痰濕偏盛的表現(xiàn)。
“郁孩子” 這些孩子容易緊張焦慮,心思較重,缺乏安全感,睡覺不踏實、多夢,缺乏朝氣和活力,屬于肝郁氣滯的表現(xiàn)。
通過日常生活的表現(xiàn),家長可以大致判斷孩子屬于哪種體質(zhì),然后對癥調(diào)理。
“火孩子”可以試試菊花3至6克、蘆根10克,生山楂10克,放在一起代茶飲。
“冰孩子”食療以山藥(鐵棍山藥最佳,口感較面,口感脆脆的那種不適合藥用)、生姜(也可配合紅糖熬水喝)等為主,配合艾灸、按摩等方法來補(bǔ)脾。
胖孩子平時可取陳皮、薏米、茯苓適量(每味6至9克)代茶飲。若飲食積滯,可每日取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各10至15克代茶飲,建議連飲3天。
“郁孩子”主要需配合心理調(diào)節(jié),也可嘗試適當(dāng)運(yùn)動或音樂療法,必要時尋求專業(yè)的心理疏導(dǎo)。飲食建議以清淡為主。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和,氣血失調(diào),會影響孩子的抵抗力。家長可選擇簡單易行、方便居家操作的推拿、艾灸等方法,通過刺激穴位,幫孩子健脾養(yǎng)胃,調(diào)理氣血,從而扶助正氣。
也可試試以下幾種方法:
摩腹 用掌面按摩小兒腹部3至5分鐘。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消食的作用。
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相當(dāng)于小兒四個手指的寬度),脛骨外旁開1寸(相當(dāng)于小兒中指的寬度)。按揉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通絡(luò)導(dǎo)滯的作用。一般可按揉50至100次。
捏脊 捏脊具有調(diào)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jīng)絡(luò)、強(qiáng)健身體的作用,是小兒保健推拿常用的手法。
艾灸 適用于脾胃虛寒的孩子,穴位選足三里、中脘、神闕,脾俞。家長們操作時注意安全第一,要密切觀察孩子的反應(yīng),時間也不宜過長。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