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藏”最重要是睡好
潘愛珍副教授表示,冬季養(yǎng)生的關(guān)鍵在于“養(yǎng)藏”。要做到“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減少熬夜、確保充足的睡眠、多曬太陽,助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要“祛寒就溫,無泄皮膚”,女性避免穿露臍裝,關(guān)節(jié)疼痛者使用保暖護具等。
氣溫下降,晝夜溫差大,是很多疾病如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心腦血管意外的高發(fā)期。老年人要避免劇烈運動,需等待太陽升起,方可進行適當?shù)倪\動,如散步、慢跑、八段錦、五禽戲、太極等,冬季運動避免大量出汗耗傷津液,使身體微有汗出即可,運動后及時保暖。
老人飲食上宜選擇溫和平補的食物,減少生冷、辛辣刺激食物的攝入。可食用溫熱性質(zhì)的食物以抵御寒冷,如牛肉、羊肉、雞肉等;“黑色入腎”,可適當增加黑芝麻、黑豆、黑木耳、黑棗等黑色食物的攝入;冬季氣候干燥,可同時搭配甘潤生津的時令果蔬,如梨、冬棗、柑橘、大白菜、白蘿卜等。此外,應(yīng)少吃冰飲料、螃蟹、西瓜等生冷、寒性的食物。
佐餐調(diào)味品也是養(yǎng)生好物
姜是中國餐飲中最重要的調(diào)味品之一。生姜性溫,具有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功效;紅糖性溫,有化瘀生津、散寒活血、暖胃健脾、緩解疼痛的功效,從古至今都是女性的養(yǎng)生佳品。紅糖姜茶是由生姜和紅棗熬成的茶,具有健脾養(yǎng)胃祛寒、補血益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適合虛寒血虛體質(zhì)如平素怕冷、手足冰冷、吃生冷或受涼胃痛、大便易稀,貧血、女性怕冷、痛經(jīng)等。
需要注意的是,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咽干燥結(jié)、大便臭不干爽的人,氣色紅潤中氣十足的人以及糖尿病患者都不適合喝紅糖姜茶。
寒從足生 冬季泡腳事半功倍
潘愛珍表示,冬季用一些溫熱補腎、活血化瘀的藥物泡腳事半功倍,可選用干姜、艾葉、肉桂、花椒、益母草、紅花、懷牛膝等配合熱水泡腳,有祛寒保暖、活血通絡(luò)、鼓舞陽氣、引熱下行的作用,尤其適合陽虛氣虛、手腳冰涼的人。但是,嚴重心臟病、低血壓、皮膚破損及孕婦不宜使用。泡腳時要注意在睡前半小時到1小時進行最為適宜。平時可將水溫控制在40℃~45℃,冬天提高到42℃~45℃。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對熱不敏感者,應(yīng)嚴格控制水溫,避免燙傷,水位淹沒腳踝。
還要注意的是,泡腳時間不要太久,老人宜15分鐘~30分鐘,中青年30分鐘~45分鐘,微微出汗即可。足浴后喝些溫水,注意保暖。
泡腳方推薦:艾葉10克,肉桂5克,生姜10克,花椒10克,紅花10克,懷牛膝10克,雞血藤10克,本方具有補氣活血,強腰膝功效。
泡姜茶別忘“黃金搭檔”
生姜+紅棗:可以起到健脾和中、止痛、降逆、化痰的功效。
生姜+山楂:泡水喝具有消食化滯、活血化瘀、和胃散寒、解膩、緩解消化不良和胃脹以及止吐功效。
生姜+玫瑰花:具有疏肝解郁、解表散寒、美容養(yǎng)顏的好處。陰虛內(nèi)熱者、助火傷陰者慎用。
生姜+蘇葉:生姜、紫蘇葉各3克,生姜切細絲,蘇葉洗凈,放入杯內(nèi),以開水沖泡10分鐘,趁熱飲用。用砂鍋煎煮,效果更佳。可緩解鼻塞、流清涕、肢體酸痛等感冒癥狀。
生姜+蔥白:水開后再煮約十分鐘就可以飲用,不可久煮,趁熱服下,并馬上睡覺,多蓋被子。具有散寒發(fā)汗、解表和中、祛寒、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頭痛等病癥。
“姜膳”推薦
1.當歸生姜羊肉湯
溫陽散寒、養(yǎng)血補虛、通經(jīng)止痛,為寒冬進補佳品。
做法:當歸15~20克,生姜25~30克,羊肉500克。將羊肉切塊,焯水備用,以去腥膻、除血水。當歸清水洗凈,生姜切片或拍松。將羊肉、當歸、生姜同放入砂鍋內(nèi),加適量開水。武火煮沸后,去浮沫,轉(zhuǎn)文火慢燉1~1.5小時,至羊肉熟爛。加少許鹽調(diào)味即可。若喜胡椒粉、花椒粉之味,亦可加入少許以增香。
注意事項:若體內(nèi)寒氣較重,可加生姜150克,并相應(yīng)地增加水量,以增祛風散寒之力。
若有腹痛嘔吐癥狀,可加入陳皮、白術(shù)等藥材,以健脾溫胃。
口干口苦、咽喉腫痛及大便干結(jié)等內(nèi)熱之象的人群,不宜食用。
2.沙姜雞湯
沙姜味辛,性溫,歸胃經(jīng);雞肉為雉科動物家雞的肉,味甘,性溫,入脾、胃經(jīng)。兩者燉煮,具有祛風散寒、補中益氣、消食化滯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