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們在展示剛剛捏好的花饃。學剪紙、寫春聯(lián)、蒸花饃、看皮影……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山西省孝義市在天福文化廣場舉辦一系列互動性強、地方特色鮮明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吸引大批市民觀看并參與其中,為新春佳節(jié)增添濃濃的喜慶氛圍。新華社發(fā)(曹陽攝)
涂可國
“百節(jié)年為首”。“年”或“過年”是中華民族延續(xù)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也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歲時節(jié)日。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感到年味不再像以前一樣濃烈了,而是越來越淡薄了。這種感覺既包含著幾分無奈也包含著些許遺憾。那么當我們說到年味時,到底在說什么?年味究竟有哪些內(nèi)涵呢?
首先,年味是一種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漫長的歷史長河使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演化出各自特色的過年活動,但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喝臘八粥、祭灶、祭財神、逛廟會、掛燈籠、放爆竹、討紅包、吃年夜飯、守歲、拜年、鬧元宵……這些年俗活動既展現(xiàn)了團圓相聚、和睦喜慶、放松心情的休閑心態(tài),也表達了人們對未來良好收成、身心健康、辦事順利等美好吉利生活的向往,它們構成了五光十色的年俗場景,烘托出濃濃的年味。
如今,由于工作事務的繁忙、環(huán)保意識的強化、回家旅途的勞頓、科學精神的凸顯、娛樂樣式的增加,許多年俗活動不再被人們感興趣,如祀灶神、放爆竹等。應當說過去的一些過年活動難免要被人疏遠,因而某些傳統(tǒng)年味不可避免要淡化;好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些新穎、更加開放、更加自由、更加休閑的年事活動形式不斷涌現(xiàn),如搶紅包、春節(jié)旅游等,逐漸形成了新的“過年習俗”,為春節(jié)增添了新的年味。
其次,年味是一種韻味無窮的良好氛圍。“年”作為以除夕為周期的時間節(jié)令,在物質(zhì)困乏的年代,對一些窮苦人家來說就是“年關”,意味著生存的壓力、生活的困境。而今社會競爭激烈,對于一些人來講“年”并不就是愉悅、放松,甚至可能造成焦慮、糾結,但對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過年”更多是團聚的喜悅、交際的歡快。即便在物質(zhì)較為短缺的時代,不論窮富、逆順,人們總是要營造令人快樂的過年氣氛。
自古以來,人們特別是青少年之所以“盼過年”“望過年”,就在于它包含了對過去一年的收獲充滿歡慶、喜悅的氣氛,就在于它展現(xiàn)了冬去春來、萬物復蘇、辭舊迎新的氣象,就在于它體現(xiàn)了人們對耕耘、收獲的美好寄托與期待氛圍,就在于它呈現(xiàn)了穿新衣、享美食所帶來的情景,就在于它顯現(xiàn)了由打掃庭院、收拾家當所構建的清潔整齊環(huán)境,就在于它因親朋好友的見面、你來我往的拜年所增添的熱鬧氣氛??傊鳛橹腥A民族節(jié)日文化的最強符號,作為中國人一年社會生活的最高音符,年味就是那種在三陽開泰、萬象更新、普天同慶的特殊時刻所共同營造出的熱鬧、快樂、祥和的氛圍。毋庸置疑,隨著物質(zhì)精神生活的豐富、各種節(jié)慶活動的多樣(如許多人過“洋節(jié)”)、假期時間的增多,平時人們就能感受和享受到過去只有“過年”才有的氣氛,這導致大家對年味的參與度、感受度有所下降。但是,年味畢竟是各種韻味、氛圍的集大成,年味一定會變,卻永遠不會消失。
再次,年味是一種美好幸福的情感體驗。不可否認,“過年”“忙年”,各種應酬、禮節(jié),會使人滋生厭煩、勞累之感;年復一年的“過年”,也會讓人產(chǎn)生無趣味、沒新意的形式主義體驗;沒完沒了的禮尚往來,同樣使人感受到人情世故之累?,F(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害怕過年、躲避過年。不過,從總體上說,由“年”所醞釀的濃濃的年味是一種美好的感覺、一種幸福的體驗、一種快樂的境遇。過年時節(jié),絕大多數(shù)人會體會到由友情、親情的相聚所生成的情誼,感受到家人團聚、長幼相會的認同感、歸屬感,體驗到家家掃房屋、蒸年糕、殺豬羊、辦年貨等忙年情景透露出來的勞作情緒,認知到他人拜年、祈?;顒铀柡膶砟昝篮蒙畹男腋c裤?。特別是在日益功利化、個人化的時代,由過年生發(fā)出來的相互情感更值得我們?nèi)フ湎А?/p>
以往,許多地方都有“殺年豬”“舂年糕”的習俗,很大程度上增進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感情,當今這些年俗在逐漸減少,大家感到人情味淡沒了因而年味也稀釋了。不過我們也看到,傳統(tǒng)的過年送禮習俗仍然還保留著,這在一定意義上維系、強化了親友、鄰里間的互愛互助感情。家庭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轉變使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選擇小家過年,但全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飯、拜年仍然為過年方式的主流,這使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和關懷,感受到血緣情感的傳遞和溫馨,品味到“過年”的快樂。(作者為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