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了錯的陳志成敢于在輿論的風口浪尖站出來直承其過并用行動改正,應該說還是有擔當?shù)摹5z憾的是,紅色的漆墨終究無法完全洗掉,他的“一時之快”給怪石山留下了永久性的傷疤。顯眼突兀的紅色涂鴉,把文明出游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再次曝光在公眾面前。八達嶺長城墻磚上的“墨寶”,故宮水缸外壁“秀恩愛”的印記,頤和園銅牛一身的“刺青”,無不凸顯著倡導文明出游的現(xiàn)實迫切;輿論對“到此一游”現(xiàn)象的大規(guī)模批評和反思,也反映出對提高國民素質的一種期待。
景觀涂刻亂象屢禁難絕,有宣傳不夠、懲戒不足的因素,但歸根結底還是人們對大自然的饋贈“愛”得太“私”,敬畏得太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文明史,滄桑的古跡浩若繁星,歷史的遺存比比皆是,旖旎的山水、奇妙的景觀,游客置身其中愛由心生,想以一種形式加以紀念,并不難理解。但文明的紀念方式有很多種,比如:留影為念,購買紀念品,在景區(qū)留言簿上寫下祝福的話語,或是在山水景致中多停留十分鐘,好好去感受其韻味與壯美。“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的愿景,可如果單純?yōu)?ldquo;刷存在感”而不擇手段、揮刀灑墨,恐怕留下的只能是為人所不齒的罵名。
設立“黑名單”通報警示也好,建立法律規(guī)定硬性追責也罷,改掉“留名”陋習,從根本上還是要靠社會公德意識的養(yǎng)成。就拿亂刻亂畫來說,誰都知道不好,批判起來也都無比憤慨,可真到了自己身上,往往就又管不住手了。因此,要阻止“出游陋習”接二連三地出現(xiàn),首先就要求每一個公民樹立起敬畏文明、敬畏自然之心,將文物意識、法律意識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奇物美景前自律自約,什么也不帶走,什么都別留下。
目前,全國各地的景區(qū)內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疤痕”無人“認領”。我們急需看到公德意識和國民素質的極大提升來徹底清洗不文明的積習,還景點、景物以原本的模樣。(樊暢)